到了冬天起床就特别困难,所以很多时候吃早饭就成了一种奢侈。想要吃到简单营养的早餐,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路上的早餐摊点上买一杯热气腾腾的豆浆和几个烧麦。不过很难吃到不咸的烧麦,小编发现外面卖的烧麦基本都有一点偏咸,喝完一杯豆浆都还会感觉到口渴。作为一个非常喜欢吃烧麦的人,是有点接受不了这种情况的。有时候买到了很咸的烧麦,一上午都想疯狂喝水。
烧麦小故事
大多数人的高中都是匆忙且充实的,我们的早餐几乎都是在路上或者下课的时候解决掉的。学校附近有一家很大的包子铺,每天清晨和下午放学都是生意异常火爆的时候。其实大多数高中生还是比较节约的,另一方面就是吃包子很节约时间。不过像小编这样不喜欢吃包子皮的,就比较喜欢吃烧麦。烧麦的皮很薄,里面的糯米吃起来弹牙可口,十分抗饿。
而且包子铺的烧麦也分了很多口味,甜的咸的辣的都有,还有香菇的,火腿的,青豆的。买了烧麦往学校走去,等走到教室的时候差不多也把手里的东西吃完了。对于高中生来说,能够节约时间非常重要。其实现在的上班族或者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里,早上也会有很多朋友选择经饿又美味的烧麦。
烧麦不封口的原因
在以前元代的时候,烧麦叫做“茶捎卖”,意思并不是捎带着卖的小菜,且看下文见分晓。慢慢地才演变成今天的烧麦,烧麦之所以不封口的原因是因为以前每个茶客所带的小菜都是不一样的,为了区别每个茶客带来的小菜于是烧麦做出来后就不封口。做好了后,店小二就会把一大笼的烧麦连笼端到大厅里的桌子上,并且让大家自行选择。
烧麦的由来
根据历史考证,在十四世纪的时候高丽的一本语文书上就记载了烧麦,不过那个时候还不叫烧麦,而是“稍麦”,说这个稍麦的皮很薄,里面包的肉很紧实,顶部像一个花蕊,十分漂亮。大部分地方叫做烧卖,最开始叫做烧麦是在北京。
烧麦存在的历史时间并不长,最有名气的烧麦店应该大多数北京人都知道,正是开在北京的“都一处”。这一个招牌可不简单,据说是有一年的除夕,乾隆皇帝亲笔题字的牌匾,想必也是因为烧麦的味道征服了这位帝的心吧。自然而然,这家店之后的生意蒸蒸日上,烧麦也开始在其他的地方崭露头角。
还有一种说法比较有趣,说是北京的烧麦大都是早上开卖,于是得了一个“晓卖”的名字,然而到了南方。南方人的“晓”念着念着就念成了“烧”,于是就传成了烧麦。
烧麦的品种
烧麦自北向南逐渐发展,经过这么多年已经演变出了很多的口味。烧麦一般都是以里面的馅料定名的,下面几种就是地域性特色的烧麦。比如安徽的鸭肉烧麦、广州的猪肝烧卖、排骨烧麦、杭州的牛肉烧麦等。每个地方的烧麦口味也有所不同,广东的烧麦以咸甜的口味为主、四川的一般只有咸味、重庆的烧麦里面通常带着一股辣味。
香菇糯米烧麦的制作
食材用料:克糯米、克肉馅、25张饺子皮、克香菇、40克猪油或者植物油、3勺红烧汁、2勺鲜酱油、1勺蚝油、1勺老抽、1小勺盐(3克左右)、1小勺砂糖(5克左右)、1勺植物油(调料部分用量)
第一步:糯米买回来后提前一晚上用清水进行浸泡过夜。
步:香菇洗干净后切成小丁。
第三步:调制调料,将3勺红烧汁、2勺鲜酱油、1勺蚝油、1勺老抽、1小勺盐(3克左右)、1小勺砂糖(5克左右)、1勺植物油,全部放在一个小碗里。
第四步:锅烧热以后,往里面倒入适量猪油,猪油化开热了后把香菇丁倒下去进行翻炒。闻到香味后再把肉馅倒下去一起翻炒,等到肉炒得变色比较分散了之后再把沥干的糯米倒进去翻炒。炒几分钟后把调料和匀一下倒进锅里,把锅里面所有的材料都均匀炒上颜色,等到锅里有一点黏的时候,用筷子稍微尝一下味道。但是不要吃下去,因为这个时候的糯米还是生的,味道淡了再加一点酱油进去。
第五步:把锅里的所有材料都装进大盘子里,放到蒸笼或者隔水蒸30分钟以上。看到盘子呈现出油亮的光泽感时,自己尝一下糯米是不是已经蒸熟了,熟了的糯米吃起来是很软糯的。
第六步:把饺子皮的四周用擀面杖轻轻擀薄一点,之后就是把烧麦包起来,包的方法小编就不细说了,网上有很多,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那种方式去包。
第七步:把包好的烧麦放到蒸笼或者隔水蒸5到10分钟,看到饺子皮变薄就可以了。
第八步:关火出锅!看到油亮的米粒和薄透的饺子皮,是不是有想一口吃完的欲望呢?
小贴士:鲜香菇的味道其实没有干香菇那么香,做出来的香菇味吃着有点淡。这次做的是香菇糯米烧麦,有不喜欢吃香菇的朋友可以加腊肠丁、胡萝卜丁、酸菜等。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就是千万别在碗里面蒸糯米饭,特别不容易熟,用盘子就熟得很快。
美食小看法
烧麦虽然好吃但是也不要吃得太多,毕竟是糯米做的,吃得太多也不容易消化。小的时候物价比较低,烧麦也很便宜,而且很经饿,大人小孩都爱吃。刚蒸出来的烧麦是吃的,皮完全是软的,如果烧麦冷了后皮吃起来是有一点硬的。所以烧麦是趁热吃,里面的糯米裹着腊肠丁、香菇丁,一口下去非常有满足感。这个跟日本的饭团有一点点类似,不过我们这个好吃多了。很多日本的家庭主妇为孩子做的饭团等带到学校中午吃的时候已经冷掉了,而我们在中国就能吃到这样热乎乎的“饭团”是多么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