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颠疯图 http://m.39.net/pf/a_5371622.html在多元文化中生长出的港式饮食,比传统粤菜多了些混搭的随意,也比正统西餐更易被工薪阶层接受。这座海港城市中的餐厅,好像早就习惯了与历史一同沉浮。茶楼、冰室、大排档、茶餐厅,随着市民生活的兴衰变化,它们开张搬迁歇业又重启。和在此地生活的人一样,搵食不易,所以要好好对待每一餐饭。
过去的三年,世界好像变得更加复杂了,但食物不会玩弄人,再见的香港,仍然是不变的味道。从中环到湾仔,从油尖旺到深水埗,每次爆表的步数,都是寻找美食的痕迹。如《米其林指南》所说,港澳是“世界两大最令人兴奋与多元的美食目的地”,这里可能有中国的法餐厅和日料馆,同时也汇聚着多姿的南亚与东南亚美食。
食物选择的多样性,当然是香港吸引人的地方,但中西融合下诞生的的港味,或者说本地性,是时隔三年重返香港,最想去找寻的东西。
饮茶是打开港味的钥匙。“得闲饮茶”这四个字里有脚步匆忙的香港人闲适的一面。
作为一项全民性的休闲活动,饮茶的价格光谱非常宽。无论有钱与否,都可以用饮茶点心的方式度过闲暇时光。民国早期,就有不同消费水平的场所平行存在于粤港两地。
有在路边搭起棚子供应粗茶的茶寮,也有开在码头工厂周围的茶馆。值得一提的是,以二厘钱购买一盅茶两件点心的茶馆,被直接称为“二厘馆”,为劳动者提供了工作餐和休息交流的场所,可以说是编外的茶歇室了。
除此之外,还有服务于往来商人,提供更好茶水和精致糕点的茶居,以及专为达官贵人休闲的茶楼。这四种类型构成了早期的饮茶宇宙。
随着满清贵族的消亡与市民生活的繁荣,二厘馆与茶居、旧茶楼逐渐合流,形成了如今常见的港式茶楼。入座点茶,以普洱为代表的红茶为主;点心分干、湿两类,必点的就是虾饺、烧麦、叉烧包、蛋挞这“四大天”。营业时间从早茶到夜宵,覆盖全天。我们印象中点心车穿梭于圆桌间的热闹饮茶场景,也由此诞生。
虽然饮茶的形式逐渐确定,价格的藩篱却仍然存在。这次选了三家不同价位的茶楼,茶位费从4文到42港纸,价差确实足够惊人,但令人安心的是,哪怕最平的街边点心店,提供的也是现点现蒸的好味道。在香港,你不需要成为有钱人,也可以体面地饮茶。
开在湾仔轩尼诗道的笼皇点心就是价位便宜的点心专门店。不仅茶位费低,也没有加一的服务费,主要服务街坊。去的那天发现很多老人一个人来吃午饭,也因为独身客人多,所以尽管座位紧凑,也很安静。
笼皇主打创意点心,都是现点现做,所以需要等五到十分钟。除了常见的虾饺皇和牛肉肠粉,必点的还有煎酿虎皮尖椒,喜欢煎酿三宝的人应该很难拒绝一整根尖椒。辣椒皮煎得刚好,入口有酥感但也没有焦。保留了一些辣椒籽,所以在根部会比较辣,好在淋的酱是配有芝麻粒的酸甜口。
相比于充满邻里感的笼皇,陆羽茶室就是典型的“富豪饭堂”了。前面说到42港币茶位费的茶楼就是这里。当然,十倍茶芥,提供的确实是特级茶,满屋的古董也是环境加成。另外这里还沿用着“星期美点”的菜单制度,每两周轮换一次,吃到某些传统做法的点心也算是一期一会的缘分了。这次尝到的酿猪润烧麦,用大片猪肝切成人字形盖在烧麦顶上,是从没见过的做法。
▲
酿猪润烧麦
▲
陈皮红豆沙
价位在前两者之间的莲香居,其实更符合大多数人心中茶楼的样子。手推的点心车,等待盖章的点心单,邻桌大叔展开的报纸,四面而来的喧嚣声,坐在这里,就能自带一层港式饮茶滤镜。
▲
海带绿豆沙
▲
沙翁
氛围感之外,品牌已存续百年的莲香居,也有压箱底的好点心:内里裹着马蹄香芹的牛肉肠粉,盘底垫了豆腐干的凤爪,甚至还有已经很少见的甜点沙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每天一款的糖水,去的那天是海带绿豆沙,这也是第一次理解这两种听起来怎么也不搭的食材碰撞在一起的魅力。海带带来的鲜味,甚至有一种话梅感。把这两样东西放在一起,真的是仙品。
笼皇点心